<noframes id="nnlnj"><track id="nnlnj"></track>

        <noframes id="nnlnj">

          <track id="nnlnj"></track>

          <pre id="nnlnj"><strike id="nnlnj"><ol id="nnlnj"></ol></strike></pre>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投稿郵箱:szrbs@21cn.com

          【神農風評】曾隨禮樂,禮樂文明的一顆明珠
          分享到: 發布時間:2023-5-26 08:59
          來自: 隨州日報
          字號: 打印 查看: 260
          曾隨禮樂,禮樂文明的一顆明珠 
          ——癸卯年尋根節系列述評之三
            神農風
            “誰拾起他留下那把琴,誰的歌穿越了時空,誰在堂前舞編鐘,誰的夢又與誰同?”
            隨州博物館編鐘演奏廳,一首《夢隨心動》婉轉悠揚,把人們帶入那遠古的神農時代。
            漢代桓譚的《新論》記載:炎帝神農氏“始削桐為琴,練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結弦為琴天地和。炎帝神農創制五弦琴,首開通過音樂娛樂大眾、教化世人的風氣之先。至堯舜時代,古人開始用金、石、絲、竹、土、革、匏、木八種材料制作樂器,奏出和諧悅耳的樂章,叫做“八音克諧”。
            《樂記·樂禮》載:“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西周時期,為了建立和鞏固新的政治秩序,周公在革新夏禮、殷禮的基礎上“制禮作樂”,形成一整套以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為中心的行為規范以及相應的典章制度、禮節儀式,使禮儀文化從之前的祭祀文化開始轉化為對人的禮樂文化。樂和禮從此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禮序乾坤,樂和天地!抖Y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倍Y是對人的外在行為進行規范,樂是對人的內在精神進行熏陶,禮與樂共同作用于人格修養和社會生活。禮樂之道為中國人確立了共同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中華民族也由此成為多元一體的偉大民族。
            自周公“制禮作樂”,到孔子禮樂復興,以及后世諸子的反復改鑄和“理”的注入,“禮”終于形成完整的哲學體系與禮儀程序,有力地規范著人們的生活行為、心理情操以及是非善惡觀念,禮樂文明成為中國自先秦以來三千多年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中國自古以來因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范,被世人稱為“中華禮儀之邦!
            周代制定禮樂,形成了一整套形式豐富、內容充實的禮樂制度。周禮包括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這些禮通過一定的規則、典禮儀式以及表示身份的輿服旌旗、宮室器用,體現宗法等級制度。與禮相配合的樂,包括樂曲、舞蹈和歌詞,是行禮時的藝術呼應!傲琛薄傲∥琛笔侵艽Y樂制度的重要支柱。
            《禮記·樂記》說:“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庇辛硕Y的規范、政的劃一、刑的強制,配之以樂的感染,便能同一民心,成就“治道”,這正是周代制禮作樂的深遠用意。
            周王朝對禮樂文明的高度重視,推動禮器、樂器的制作和音樂教育事業邁向更高水平。當時正處青銅時代,從周天子到諸侯國君紛紛藏禮于器——制作青銅禮器、樂器以彰顯國威和尊嚴。周朝因此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禮樂文明發展的高峰,而曾隨禮樂文化則是其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對此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提供了實證。
            打開700年“曾(隨)國史”,幾乎每一座曾侯墓都有大量精美青銅器出土。而1978年在隨州擂鼓墩發掘的曾侯乙墓則是規模最為宏大的一座,它共出土了15000多件文物,包括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等。其中,有青銅器6239件,有曾侯乙編鐘、尊盤、鹿角立鶴等9件國寶級文物,出土文物數量之多、器物之精美珍貴,為中國發掘的同類墓葬中所罕見,堪為古代世界文化科技之大觀。特別是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編鐘,彰顯了禮樂文明的精美之器和華夏正音,展現出“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的恢弘氣度,也奠定了隨州作為中華禮樂文明之城的厚重基石。
            曾侯乙編鐘共65件,重達2.5噸,以其數量之多、音律之全、技藝之精、氣勢之大,被譽為“編鐘之王”“世界第八大奇跡”等。它形制精美,紋飾瑰麗,每個鐘體能發出兩個樂音,即“一鐘雙音”,音域幾乎接近現代鋼琴,能夠旋宮轉調演奏完整的樂曲,是物理學、鑄造學、音樂學、工藝美術學等多種學科融合的結晶。與編鐘一同出土的音樂文物,有編磬、建鼓、琴、瑟、篪、排簫、笙等,總計達125件。這是一個相當規模的“宮廷樂隊”,堪稱中國青銅時代禮樂文化的巔峰。令人稱奇的是,在曾侯乙墓中竟然發現了在我國秦漢時期失傳的五弦琴,這印證了神農生于隨。從炎帝神農創制五弦琴到曾侯乙鑄造編鐘,也體現了禮樂文明在隨州的一脈相承和發揚光大。
            如今,被譽為“國寶”的曾侯乙編鐘(復制件),經常在重大慶典和外交場合亮相,成為傳遞中國聲音、展示中華文明、傳遞和合之美的文化使者。
            重視禮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以禮樂教化通行天下——禮的靈魂在于仁、核心在于敬,禮要有情、應時、合理、守中等,既使人修身養性、謙和有禮,又能體悟正道、威儀有序,這是我國古典禮樂文化的內涵和意義所在。
            禮樂文明在當今時代依然不可或缺。對于共同體而言,禮意味著秩序;對于人際交往而言,禮意味著尊重;對于個體而言,禮意味著教養。禮樂文明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正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新時代,我們要充分認識禮樂文明的內涵和現代價值,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工作,讓禮樂參與到社會倫理與文化的建構之中,發揮“禮序樂和”的積極意義,構建和諧友善的命運共同體,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禮樂的表達需要一定的形式,要有儀式感和參與感,F代心理學研究表明,集體儀式對群體的建設和發展有重要意義,通過相關的儀式和程序可以推動產生群體凝聚力,激發團結奮斗的精神。2021年7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顒,盛大莊嚴、氣勢恢宏,禮序乾坤、樂和天地,充分體現了儀式感、參與感、現代感,辦出了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風采,起到了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作用。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已經連續14年舉辦,增強了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許多來隨參加尋根節的嘉賓說:“當我們身處莊嚴肅穆的拜祖大典現場,置身于祭祀禮樂所營造的莊重氛圍里,共同緬懷始祖神農對中華文明的開創性貢獻,一種敬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喚起我們團結奮斗、開創未來的使命擔當!
            弘揚炎帝神農文化,傳承中華禮樂文明,作為炎帝神農故里、青銅禮器巔峰見證地的隨州責無旁貸。我們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要求,積極做好曾隨文化的保護、開發和申遺工作,加強編鐘復制和禮樂弘揚,建設中華禮樂文明之城。持之以恒辦好尋根節,擦亮文化名片,推進文旅融合,彰顯“信義由禮、樂合來儀”的城市特質,為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注入文化動力。
            癸卯年尋根節即將來臨,讓我們齊心協力辦好尋根盛典,按照“大禮、大樂、大文、大氣場”的要求,更加突出拜祖大典的文化感、儀式感、參與感、氛圍感,以祭祀古禮盡顯誠敬莊嚴,充分彰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禮樂文化、祭祀文化和地方特質文化的賡續,激蕩華夏兒女的情感認同、民族自豪、文化自信,凝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
          (責任編輯:隋意    新聞熱線:0722-3318927)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請稍等,努力加載中...
          隨州日報-新媒體矩陣
          隨州發布-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信公眾號
          隨州論壇-微信公眾號
          隨州日報-微博
          隨州日報-人民號
          隨州論壇-客戶端APP
          隨州日報-視頻號
          隨州日報-抖音號
          隨州日報-企鵝號
          隨州論壇-網易號
          網絡經濟主體信息
          隨州地區唯一新聞網站|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關于我們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鄂ICP備11004182號-2|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鄂網備421201|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違法和不良信息
          舉報電話:0722-3318927;
          郵箱635782607@qq.com;
          廣告服務電話: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