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風
5000年歷史長河中,隨州地域的文化發展出現了多次高峰。史前時期的炎帝神農文化,肇啟了華夏農耕文明。先秦時期的曾隨文化,將中國南方文化推到了新階段,展現出中國禮樂文化和青銅文化的巔峰形態,被譽為“中國南方文化的瑰寶”。
1978年夏,隨城南郊擂鼓墩。深埋地下2400年的曾侯乙墓重見天日。精美絕倫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等,震驚海內外。然而,翻開歷史文獻,卻難以在漢東一帶找到“曾國”這個諸侯國的痕跡。同一時期同一地域,《左傳》等史籍記得清清楚楚,隨地是姬姓隨國。曾國的國君怎么葬到了隨國中心地帶呢?
歷史撲朔迷離,但考古發掘帶給人們意想不到的驚喜。之后40余年,隨棗地區不斷有考古新發現。從葉家山到棗樹林,從郭家廟、蘇家壟到義地崗、擂鼓墩,目前已發現兩周時期曾國墓葬近千座,出土文物2萬余件。這些出土文物,尤其是豐富的金文資料,清晰顯現曾國700年歷史發展的脈絡,同時證實“曾國即隨國”。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說,除西周中晚期外,各個關鍵歷史時間段的曾侯墓都有發掘,考古寫就了一部曾世家。在先秦“八百諸侯”中,曾(隨)國是唯一一個能利用考古材料構筑其基本歷史的諸侯國,被譽為“挖出來的諸侯國”。
西周早期,漢東之地是周王朝經營南方的戰略要地。周王朝為加強對荊楚地區的控制,在漢水以東以北區域分封了包括隨(曾)、鄂、唐、蔡、應、息等眾多姬姓邦國。史稱“漢陽諸姬”。作為“漢陽諸姬”的領頭者,“漢東大國”隨(曾)國承擔著為周王朝鎮守南方的重要使命。
隨(曾)國的始封君是誰?2012年在隨州文峰塔發現的曾侯輿編鐘銘文記述:“伯適上庸,左右文武。達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庇淮夷,臨有江夏!备鶕@些文字,研究者認為,曾國的始封國君是“伯適”。伯適即南宮適,西周初年著名的賢者,周文王、周武王時的重臣。葉家山曾侯犺墓出有“犺作烈考南公寶尊彝”銘文簋,應是墓主人曾侯犺為其父親“南公”所作。
曾隨一開始作為西周王室為遏制南方蠻夷而“空降式”分封的諸侯國,其文化自然源于周文化。西周早期葉家山墓葬中,墓地的布局、隨葬器物組合和形制特征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周文化特征。此時,還比較弱小的楚國,地位遠不能與曾國相提并論。西周至春秋早期,代表當時先進周文化的曾國,對楚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曾隨在傳承周文化的同時,不斷與楚國等周邊方國交流融合,創新發展,形成了南北兼容的交互性文化體系?梢哉f,曾隨文化是周文化在南方地區杰出的代表和領跑者,是周文化影響南方地區的支柱之一,促進了長江流域融入中華主流文明的進程。直至春秋晚期以后,隨著楚國的強大,曾國經歷了從“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的巨大轉變,逐步淪為楚國的附庸國,文化也逐漸“楚化”,進而融為楚文化的一部分。
禮樂文化和青銅文化是曾隨文化最突出的亮點。各個時期的曾國墓葬中都出土大量青銅器,都有豐富的音樂文物,尤其是編鐘,從西周早期至戰國時期一脈相承,到公元前5世紀曾侯乙時達到巔峰。
曾隨編鐘采用“周原音列”,是“華夏正聲”的代表。曾隨禮樂文物體現了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發展成就。西周初年,周公在革新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礎上,“制禮作樂”,制定了具有宗教、政治、倫理多重功能的禮樂制度,明確規定了王、諸侯、卿大夫、士等階層的樂懸制度以及在不同場合應演奏的鐘樂曲目。
編鐘與編磬“金”“石”相配,形成“樂懸制度”!吨芏Y》:“正樂懸之位:王宮懸,諸侯軒懸,卿大夫判懸,士特懸!痹钜揖庣娮鳛槎Y樂之器,其巍峨、完美的“曲懸”架式,與配套編磬三面懸掛,完整、明確地呈現了周代諸侯的“軒懸”制度,并與其他青銅禮器一起交織出一幅近于現實的禮樂場景。
曾侯乙編鐘的“一鐘雙音”為世人所驚嘆。而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中發現的編鐘,有側鼓音的標識符號,通過測音,5件編鐘共有10個音高,構成六聲音列,這是迄今所見西周早期出土數量最多的雙音編鐘?梢哉f,曾侯乙編鐘是中國古代千余年禮樂文化積累和曾國數百年傳承的結果。
曾國不僅有豐富而精美的青銅器,考古發掘還顯示西周初年以來,曾國就是重要的青銅冶煉加工基地。在葉家山西周早期墓中,就出土了隨葬的銅錠。在蘇家壟遺址,考古人員還發現大面積與墓地同期的冶煉遺存。而曾侯乙尊盤,是目前所見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代表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的巔峰。
兩周時期,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陽新港下村遺址等古銅礦采冶遺址群等均已出現。商周時期,銅是列國爭奪的重要戰略資源。周滅商以后,勢必要繼續加強對南方銅礦資源的控制,保障資源供給線路的暢通。曾隨作為周王室鎮撫淮夷的諸侯國,倚靠“方城夏道”,居于“隨棗孔道”,掌控“錫行金道”,是中原銅礦資源供給線路的安全守衛者。
隨著周王室衰微,諸侯紛起爭霸爭雄,原在漢水以西的楚國崛起,迅速向東擴張,控制了南方銅礦資源。而此時的曾隨,由于多年經略南方,也積累了雄厚的國力。于是,曾隨與楚國之間發生了激烈沖突。根據《左傳》《史記》等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數度伐隨(曾),最終使隨(曾)臣服于楚。
楚國控制了銅礦的生產和加工,但仍然需要中原及北方的廣闊市場,需要將銅料賣給周王室和諸侯國,以聚斂財富。曾隨就是楚國向中原輸送銅料的“中間商”。即使到戰國中期,曾隨仍然在楚國之側保持著富有而繁榮的發展狀況,尤其是在青銅技藝和禮樂文化上持續發展。
在周文化與楚文化雙星并耀的年代,曾隨文化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正如武漢大學徐少華教授所說,曾隨文化是當時南方文化的領跑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進程中有著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
當前,隨州正積極推動曾隨文化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我們要通過申遺過程,繼續深化研究、做好闡釋、大力宣傳,讓更多中華兒女了解曾隨文化,從中深切感受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多元一統的發展格局,深刻領會中華文化的厚重底蘊、永久魅力。要以申促建、以申促變、以申提質,擴大遺產影響力,提升城市美譽度,推動文旅融合發展。